导航

2023年MPA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21日 点击: 分享: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点(简称“MPA”)于2005年开办,是全国第三批MPA开办学校之一,至今已有18年办学历史。我校举办MPA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底蕴深厚的优势,在整合全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学院及其前身政治系近60年来为地方政府培养党政领导与管理干部的办学经验,从一开始就立足于树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精品意识,本着“坚持特色品质教育、打造公共管理高端人才”的办学理念,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与发展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2021年招收非全日制MPA新生105人,2022年招收非全日制MPA新生107,2023年招收非全日制MPA新生104人。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顺利通过全国MPA教指委教学合格评估,获得B等级。

(二)年度发展目标

1.培养方向建设方面

持续推进本专业方向建设,其一,依托本校研究基地优势,继续推进政府管理与地方治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国土资源利用与城乡规划管理等方向建设,形成具有本校风格的研究和培养特色;其二,结合我院重点学科优势,整合我校师资资源,持续提高科技政策与科技伦理治理特色方向和教育行政方向管理办学质量。

2.教学教改方面

核心课程优化强化,进一步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引入新兴领域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时代需求;强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扎实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承接教改项目;改善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增加国内外经典及最新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内容;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根据评估结果与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MPA专业培养方向的建设;继续坚持每月定期举办实务论坛、实践活动等课外内容,用好校内外优质师资。

3.人才培养方面

深化知识与技能培养,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建立以案例教学为主,经典阅读、情境模拟多种方式展开的教学;建立定期教学评估机制,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基于反馈结果,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模式,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队伍建设方面

鼓励并支持教师教学方法创新;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营造教师成长提升的良好环境;在现有师资队伍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动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或实践项目;争取培育或引进高水平人才1-2名;培养1-2名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产生骨干人才2-3名,引进优秀博士2-3名。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的方向设置情况

根据全国MPA教指委制定的培养方案指导性方案的要求,依托我校学科优势,结合MPA生源结构中公共部门学生比例较高的实际情况,拥有政府政治与地方公共治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国土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管理、科技政策与科技伦理治理、教育行政管理5个培养方向。

1.政府管理与地方公共治理

该方向主要培养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基层行政管理工作者。政府管理与地方公共治理方向是湖南师范大学MPA培养方向中颇具特色的一个,依托湖南首批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县域发展研究中心,依托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行政管理本科在地方公共治理(以农村、县域为主)及地方政府管理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培养特色。

2.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

本专业方向主要面向政策规划部门及决策机构、公用事业管理机构、政府经济职能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NG0等工作者。目的在于提升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公共政策管理水平,并在公共政策创新条件下增强公共政策信息收集和公用事业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经济管理工作者、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工作者、社区管理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和执业水平。本方向在研究上已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与应用研究的可操作性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特点。

3.国土资源利用与城乡规划管理

本培养方向面向国土资源利用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者。着重探讨国土资源利用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借此指导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提高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推动国土资源利用与城乡规划管理研究不断向前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和高水平的国土资源管理者。本方向依托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师资和科研实力基础雄厚。

4.科技政策与科技伦理治理

该方向重在培养科技政策与科技伦理治理研究型人才和实践性人才。本方向依托“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伦理学,湖南省科技厅与我校联合共建的科技伦理治理研究机构,形成了一个全国独有的培养方向。师资和科研实力基础雄厚,研究重点是:基因科技政策与基因伦理、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与产业伦理、公共卫生政策与伦理、科技伦理委员会运行机制、科技伦理评估机制与伦理治理模式等方面内容。

5.教育行政管理

该方向将依托于教育行政管理学方向所拥有的深厚的师资底蕴,以及学校和学院给予的丰厚的教学支持,重点关注教育领域的教育行政官员、学校校长、教育机构管理者和教师等各个层次行动者的教育领导力的培育和发展问题。该研究方向应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教育领导和组织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促进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不断精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能广泛服务于各级各类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与其他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型教育实践者及高端教育教学管理后备人才。

(二)师资队伍情况

依照MPA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高质量建设师资队伍。并且坚持两手抓,同时抓好全职导师和实践导师两支队伍建设,已经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良的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目前,有全职导师65人,其中教授25人,占全职导师总数39%;副教授及青年博士40人,占全职导师总数61%。实践导师54人,其中来自党政机关领导干部38人,占实践导师总数70.4%;来自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16人,占实践导师总数29.6%。张怀承等所在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三)科学研究情况

本学位点教师积极参与和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在项目科研方面,2023年度获批各类国家级基金项目共4项,获批各类省部级项目共11项,其他各类横向课题共46项。各类纵向课题经费到账数共计203.5万元,横向课题到账经费数共计599.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方面,学位点科研人员在国内外SSCI与CSSCI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242篇,出版著作7部。有7篇资政报告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

(四)平台建设情况

新建“开福区通泰街街道”MPA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为非全日制MPA研究生提供与其他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办学环境和学习条件。为使学生能在学校期间安心学习,学校从食宿安排、上网环境、图书阅览、教室空调和多媒体条件、评优评奖等多个方面改善服务的硬件和软件,为MPA研究生在校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

三、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一)研究生党建及思政工作情况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问题上始终价值观鲜明、定位清晰,并在MPA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中严格贯彻,突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一,在MPA入学教育中加入了学术规范、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其二,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系举办的各项党建活动,如针对党建工作的规范管理教育主题讲座;其三,除根据全国MPA教指委编写的《核心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公共必修课程外,结合我校伦理学学科优势开设了《中国传统思想与公共管理》等特色性课程,加强对MPA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将其培养成政治坚定的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其四,探索学科思政教育改革。坚持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完善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在招生录取、考试考核、评先评优等各个方面向以政治素质、道德品格为基础的综合评价转变,凸显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生源情况

2023年,我院通过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微信转发等新兴传播媒介,同时加强线下招生宣讲活动,在全国多所重要大学进行了多次研究生招生宣讲,确保了生源数量与生源质量同步增长,共招收MPA新生104人。生源中,来自985高校的录取考生为11人,211高校的录取考生为13人,来自省属一本高校的录取考生为43人,另有26人来自二本院校,9人来自三本院校。从生源结构看,录取考生来自省属一本及以上高校的人数为人67,占比为64%,超过招生录取人数的一半。

(三)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本学位点在继续推进高水平教学团队、课程思政和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强化质量督导。

一是建设高水平研究生教学团队、教材和课程思政教改专项。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坚持1位资深教授带1位青年教师协同授课模式。积极举办各类教学研讨活动,本年度学位点开展教师专题培训5次,包括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启动会暨全国MPA案例编写与教学研讨会、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研讨会、暑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习营等。

二是继续推进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已与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产业促进局、长沙岳麓区望城坡街道、咸嘉湖街道、赤岭街道、长沙县高桥镇等16个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三是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实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加强招生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严格落实《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条例》《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组管理规定》等文件,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集体责任,将招生纪律约束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结合课程特点、学生情况、教师水平、同事评价和学院学校督导检查等情况来评价教学质量;完善外部评价体系,毕业生反馈、学生家长和社会评价纳入评估指标。

(四)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位点通过定期举办专家讲座、实务论坛,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相关讲座和学术活动,积极参与全国、湖南省举办的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术交流和学术训练的机会。

其一,本年度学位点举办了多次MPA大讲堂,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李树茁教授、厦门大学陈振明教授等专家给MPA研究生进行专题讲座。

其二,以“乡村治理创新”和“社区网格化治理”为主题开展实务论坛,邀请了湖南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宗林,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端桥铺镇党委书记张学军,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中和镇党委书记张成文;通泰街街道工委张武书记、西园社区党委程蓉书记、连升街社区党委于海书记、盐道坪社区党委郭智兴书记等参加,通过案例分享、主题研讨和专家点评等形式,分别就乡村治理创新和社区网格化治理”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其三,本年度学位点主办湖南师范大学第一届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共有25支队伍参与,参赛师生共计112名;同时组织学生参与第七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1项,最佳案例奖1项,最佳指导教师2项;参与湖南省第六届公共管理案例大赛,荣获一等奖1项,优秀指导教师奖1项,最佳辩手奖1项,我校获优秀组织单位。

其四,学位点派教师团队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五所高校和研究院所进行实地调研,考察MPA研究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的经验。

(五)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本年度学位论文质量较前两年进步明显,李英同学撰写的《基于史密斯模型的携号转网政策执行偏差研究-湖南移动为例》荣获2023年度湖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具体学位论文治理保障体系建设状况如下:

一是开设专门课程,对学位论文写作中的理论运用、问题选取、方法选择、基本要求等一般性问题,进行系统指导。在学生培养的第一学期,MPA教育中心专门为学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针对如何进行选题、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写作方法以及学术道德方面进行集中讲授,使学生对学位论文写作有了理论上的认识,并逐渐开始在所学课程、所感兴趣的领域关注不同的论文选题方向。

二是完善制度安排,严格学位论文指导的程序要求。在学校制定的关于学位论文指导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MPA教育中心还专门细化了MPA学位论文指导程序要求。在论文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盲审、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都做了具体详尽的要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达到要求,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是实行关口前移,赋予论文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程序中的一票否决权。由于部分MPA学生进校后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论文指导环节更疏于与指导老师交流。MPA教育中心还在已有的论文指导程序的基础上,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份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答辩全过程的指导意见,建议每个环节在时间上提前三个月与导师沟通,并做好相关准备。要求每个环节至少有一次与指导老师面对面指导交流。学生学位论文每进入一个环节都必须有导师签字同意,导师可以视学生在每个环节的准备情况和态度,对于是否同意进入下一个环节行使一票否决。

(六)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学位论文答辩前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并给出等级。评阅成员中须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重点审查学生运用专业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专业技术推广、解决专业实践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所有环节,完成所有课程,成绩合格,取得相应学分,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同意者,授予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23年共有毕业生82人,全部获得硕士学位并就业,就业率100%。

四、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本学位点教师队伍中有30人次被国内各类重要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聘为专家、委员。其中长期参与国家级、省级就业领域、科技伦理治理、生态文明、创业服务、民政理论等领域政策咨询的专家17人,多人被聘为地方城市社区治理的专家顾问。2023年,陈文胜教授的《当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突出风险分析和对策建议》报告得到总书记肯定性批示,转中央农办办理;陈文胜教授的《湖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五大成效与五大挑战》、《展现首倡之为接力乡村振兴》、《湖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研究》、瞿理铜教授的《常德市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风险及防范建议》等多项报告也获得省级领导批示。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教育行政管理方向的专业化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方向是新设立的研究方向,师资力量相对于其他四个方向来说偏弱,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方向管理学教师偏少。下一步改进措施:根据教育行政管理方向特色有针对性地引育人才,一是引进相关方向校内外专家进入本学位点,充实师资队伍;二是加大对本学位点教师在特色方向的教学培训和研究训练的支持力度。

2.实践型专业导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下一步改进措施:一是继续推进实践型专业导师进课堂,在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中选择性的融入实践导师的授课专题;二是继续推动实务论坛建设,除了邀请较高层次的政府官员进行实务讲座以外,定期开展本学位点实践型专业导师专题论坛,让实践导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分享工作经验,与学生发生互动。

3.继续深化案例教学改革。本学位点在案例开发、案例竞赛、案例编写、案例课堂建设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如何将原创案例嵌入实际课堂仍然存在一定的壁垒,教师案例教学能力仍然亟待提高。下一步改进措施:一是尝试开发以课程需求为导向的系列小微案例库;二是定期在校内为任课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培训,并鼓励老师参加各类案例教学培训。

上一条:2023年社会学学位点建设年度报告

下一条:2023年政治学学位点建设年度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