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一)学位授权点的发展历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创建于1998年,是湖南省最早成立的社会学专业;2000年获批社会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也是湖南省最早的社会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2005年获批人口学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5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SW);2020年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在校硕士生60人。
该学位点设有应用社会学(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人口学(人口学理论与当代中国人口问题)、人类学(人类学与民族文化)等三个稳定的学科方向,拥有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合作单位)、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湖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和湖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所、人口学研究所、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和蒲市文化研究中心等4个校级科研平台。
(二)学位授权点的年度建设目标
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过程监控为抓手、以产出考核为导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监控主要通过严抓课堂教学、强化科研训练和规范学术论坛等三条途径来实现;另通过高质量就业及就业后的成长来评估研究生的产出质量。
2.继续优化师资队伍。外引和内生1-2名教授,扩大教授比例;外引和内生1-2名副教授,引进1-2名国内外名校毕业的博士;整体性地适度扩大师资规模、持续优化师资结构。
3.科学研究增量提质。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发表权威期刊论文1-2篇,社会学专业高水平期刊论文多篇,在知名出版社出版专著2-3部,争取获评省级以上社科成果奖1项。
4.突出社会服务优势。在“全民健心服务”(肖汉仕教授团队)和“挖掘民族文化、打造特色旅游精品”(谭必友教授团队)这两个稳定的社会服务方向的基础上,开拓和培育新的社会服务品牌。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一)方向设置
本学位点现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方向:
1.应用社会学。旨在通过社会学理论、方法及各分支社会学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训练,培养研究生运用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分析社会事实,尤其是分析社会心理、社会组织和社会政策等社会事实形成与运行之因果机制的能力。
2.人口学。旨在训练研究生运用社会学和人口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人口现象,尤其是分析婚姻与家庭、人口迁移与社会融合和老龄人口养护,并适时提出解决对策的能力。
3.人类学。在夯实研究生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之基础的前提下,训练他们运用田野工作之方法描述、挖掘和分析各文化现象,尤其是湘西少数民族文化及其对区域社会发展之影响的能力。
4.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该方向旨在通过国际社会政策理论和中国社会政策实践研究,形成社会政策思想和政策形成过程、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社会政策效果评估、社会管理和公民参与等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教学体系,侧重培养和训练硕士生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政策分析)、建构(模拟政策建构)和执行(应用于社会管理)社会政策之能力。
(二)师资队伍
社会学一级学科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7人。代表性教师如下: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导师 类别 |
专业技术 职务 |
最高学位 |
主要研究方向 |
情况简介 |
1 |
罗忠勇 |
51 |
硕导 |
教授 |
博士 |
组织社会学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2部,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社会》《青年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软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2 |
鲁良 |
43 |
硕导 |
教授 |
博士 |
应用社会学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4 |
谭必友 |
55 |
博导 |
教授 |
博士 |
人类学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在《民 族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5 |
肖汉仕 |
63 |
博导 |
教授 |
博士 |
社会心理学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出版著作35部,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
6 |
孙建娥 |
62 |
博导 |
教授 |
博士 |
社会保障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著作2部,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7 |
胡书芝 |
45 |
硕导 |
副教授 |
博士 |
人口与社会发展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在《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8 |
郭庆 |
38 |
硕导 |
副教授 |
博士 |
人口流迁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在《人口与发展》 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9 |
彭少峰 |
37 |
硕导 |
副教授 |
博士 |
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在《社会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10 |
赵玉燕 |
50 |
硕导 |
副教授 |
博士 |
人类学 |
主持教育部留学基金委项目1项、其他项目多项,出版专著、译著8部,在《广西 民族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11 |
谭卫华 |
44 |
硕导 |
副教授 |
博士 |
人类学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专著、译著各1部,在《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12 |
谷玉良 |
36 |
硕导 |
副教授 |
博士 |
人口社会学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中国农村研究》《学习与实践》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13 |
王欣 |
34 |
硕导 |
副教授(校聘) |
博士 |
人类学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多项,在《民俗研究》《旅游学刊》 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14 |
朱博文 |
33 |
硕导 |
讲师 |
博士 |
经济社会学 |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在BMCPublic Health和《国外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15 |
金玉 |
39 |
硕导 |
讲师 |
博士 |
社会心理学 |
主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16 |
冯元 |
41 |
硕导 |
讲师 |
博士 |
社会工作 |
主持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三)科学研究
2023年度,本学科共发表CSSCI和SSCI论文10篇、CSSCI拓展版2篇,其中校定一类A级和B级刊物论文各1篇,出版学术著作5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厅级项目3项。
(四)平台建设
本学科拥有1个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4个省级科研平台(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合作单位、湖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湖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地)、4个校级科研平台,另有设备先进的社会管理实验室和藏书丰富的资料室。
三、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一)研究生党建及思政工作
秉承“三全育人”之精神,以学校制度文件为指引,本学科近年来不断创新党建思政工作,具体涉及如下方面:
1.改革课程教学理念,全程引入课程思政。以学校出台《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和每年投入400万打造思政“金课”等为契机,本学科以课程组为细分单元、以任课教师全员参与为依托、以各课程全程贯通为抓手、以全方位培养为指针,狠抓课程思政建设,使各门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协同育人。以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和科研项目研究为指向,本学科组织了一系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鼓励和支持各课程教师申报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邀请各方向负责人举办学术沙龙。
2.挖掘社会实践功能,开放教育中铸德行。在社会学学科中,不管是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文化发现与社会服务,还是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均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本学科不仅注重在实践中训练专业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伦理关怀,还注重与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合作建立实践基地,着力打造红色教育、传统文化、公益服务等品牌活动,培养家国情怀。
3.牢抓党的理论空间,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小组,制定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实施办法》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实施办法》;实行行政值班巡查、教学督导督查和院领导随机抽查三查联动,有效防患课堂意识形态风险;严格执行讲座、论坛等学术活动先审批、后举办,宣传报道先审查、再上传;网站、公众号、微博、微信群、QQ群均备案登记。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党建品牌。组建了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党支部建设的指导,并以党支部“五化”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党支部建设;学生支部均配备辅导员或骨干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教师支部实现了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
5.构建专兼并重机制,优化思政队伍建设。增配专职研究生思政工作专干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每个研究生年级配备专任教师任兼职辅导员;本科生除每个年级配有专职辅导员外,另增配一位专任教师任兼职辅导员,每个本科生班级均另配备一至两位班导师。
(二)生源情况、招生规模和结构
2023年,社会学一级学科共招生21人,生源广泛、多样:推免生1人(4.76%)、应届本科生17人(占80.95%),本科为社会学及相邻学科的11人(52.38%),来自省外高校的10人(47.62%);毕业于“双一流”高校2人(占9.52%),毕业于其他一本院校的18人(占76.19%)。生源结构和质量均较前两年有明显改善。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
以《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201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7)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2019)等文件为指引,本学科在改革课程教学、提升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
1.以课程群组为基础,优化课程结构。持续修订硕士生培养方案,设置“公共必修课”(3门)、“学科必修课”(4门)、“方向限选课”(每个方向3门)和“任意选修课”多个课程群,研究生修完前三个课程群后可根据研究兴趣跨方向、学科选课,课程结构得到优化。
2.以教学团队为平台,打造精品课程。着力打造社会调查、心理健康、社会工作和民俗文化四个特色教学团队,以创新教学过程、提升课程质量。“好心态 如何自己造”和“社会工作”获批省级级精品课程,“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民俗学”获校线上开放课程立项。
3.以开放多元为取向,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研讨式、案例式和项目化教学,推进课堂教学革命;挖掘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研究所的科研训练功能,拓展教学空间;在“经济人类学”等课程教学中推行中英文双语教学,邀请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方伟晶(Eric Fong)教授等来系讲学,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成效
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申报省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邀请他们参与相关研究项目,激发和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2023年,在校硕士生发表论文5篇。
(五)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
本学科从五个方面对研究生加强学术训练:一是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提高专业教育质量;二是强化课外学术阅读,夯实学术研究基础;三是组织研究生学术论坛,激发学术参与活力;四是鼓励研究生申请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五是要求研究生于学位论文答辩前在省级期刊上发表社会学专业论文不少于1篇。本学科为研究生提供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学生积极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视野。
(六)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以三级管理为手段,监控论文质量。在硕士论文开题、预答辩和答辩三个阶段,推行导师、方向导师组和学科导师组三级审查负责制,以监控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本学科自硕士学位点建立以来,从未出现过抽检不合格论文。
(七)学位授予及就业
2023年,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共有17人毕业,全部授予了法学硕士学位,就业率为93.75%,且就业质量较高。具体就业去向如下:国有企业3人、事业单位3人、民营企业3人、自主创业3人、升学3人,另有2人待业。
四、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本学科在认真教学、努力“求真”(科学研究)的同时,也结合学科优势特点,因应国家战略之需要,积极提供社会服务,具体涉及如下方面:
(一)发挥智库先锋作用,向党和政府部门建言献策。本学科下设湖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社会治理与社会政策研究所和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等省级和校级智库机构,以之为平台,积极参与智库建设,多次向中央和湖南省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并获得中央领导、国家卫计委、湖南省人民政府的肯定性批复和高度肯定,且部分建言献策被纳入《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家卫计委等22部门2017年联合制定)等政府文件。
(二)秉承科学普及理念,让全民共享优质健心服务。结合学科优势特色,利用互联网平台,普及健心知识,服务社会大众。首创“中国全民健心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民心理健康;创办微信公众号“健心学堂”,全天候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录制慕课《好心态,如何自己造》,利用多个平台,向大众普及心态调节和情绪管理之方法,让社会大众受益良多。
(三)挖掘民族文化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大发展。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团队利用学科优势,长期扎根湘西民族地区,充分挖掘民族历史文化之现代意涵和经济价值,设计了《天下第一知府:严如熤浦市活动纪念馆》等人文景点,编制了《湖南泸溪县浦市古镇旅游控制性详细规划》,助力芦溪浦市传统龙舟赛得以恢复,编辑出版多部阐释和传播当地历史文化的大众性读物和学术集刊《田野中国学》,推动了大湘西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关注底层社会民生,助力公共服务体系之优化。因应国家脱贫攻坚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之战略需求,社会治理与社会发展研究团队承接了国家部委和省级部门的多项重点委托项目,系统调查和分析了湖南省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现状,为国家和地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之优化提供助力。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师资体量偏小、结构欠合理
学系现有在编在岗专任教师19人:教授5人,其中2人已过60岁,另有1人为“双肩挑”管理干部;副教授7人;讲师7人。对于一级学科来说,该师资队伍的体量明显偏小,师资结构老化与年轻化并存,缺少顶尖的影响力强的学术带头人。
2.标志性科研成果亟待新突破
中文权威期刊论文亟待有新的突破,学科方向、特色不突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亟待实现零突破,缺乏有影响的高水平著作、教材和课程。
3.研究生培养质量亟待提高
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占比偏低,省优硕士论文太少,高水平论文数偏少,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4.国际交流与合作亟待加强
研究生国际交流程度偏低,国际留学生数太少。
(二)改进措施
1.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五年内,力争专任教师总数达到30人,第一阶段目标至少不少于25人,其中60岁以下教授达到6-8人(内部培养2人、引进2人)、副教授10-15人、优秀博士讲师12人,具有国(境)外访学研修经历教师比例不低于60%;引进潇湘学者讲座教授1-2人;新增省级高层人才1-2人。
2.创新科学研究思路,推出标志性成果
五年内,力争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6-10项,其中重点项目或重大项目1项;新增省级以上社科成果奖2-3项;发表校定一类刊物论文3-5篇、校定二类刊物论文15篇、社会学专业期刊(CSSCI)论文30篇、SSCI论文5-8篇。
3.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产出质量
五年内,确保研究生发表CSSCI论文10-12篇,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5-6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10项,初次就业率90%以上、且就业单位质量高,赴国(境)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比例不低于25%。
4.大力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师生学术视野
五年内,举办1-2次中小型社会学学科国际会议,承办1次全国性社会学学术年会或至少在年会中承办3-5个分论坛,承办1-2次全国性的社会学专题工作坊;每年支持和组织3-5名教师参加全国性学术年会或学术专题会议;每年鼓励和支持2-3名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计划地支持教师和研究生去国(境)外进行学术交流,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并做报告不少于10人次;招收攻读学位留学生不少于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