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一)发展历程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点从1985年设立以来,已经有38届硕士生已毕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目前,本学位授权点拥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开设了伦理学(1985年)、外国哲学(199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2000年)、中国哲学(2000年)、美学(2003年)、宗教学(2003年)、科学技术哲学(2003年)、逻辑学(2022年)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同时,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设了伦理学(1993年)、外国哲学(200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2006年)、中国哲学(2006年)、科学技术哲学(2006年)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科2006年确立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湖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7年成为湖南师范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学科群——“语言与文化”学科群三个核心学科之一,2018年成为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022年成为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2000年伦理学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设立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道德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取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入选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2020年“景德学堂”获批湖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近年来,学科综合实力排名处于全国高校第一方阵。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科获评B等级,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科获评B-等级。2021年GDI大学一流学科排名第19位,2021软科中国大学哲学学科排名第23位,2022软科中国大学哲学学科排名第24位,2023年软科排名大幅跃升至第18位。主办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
(二)年度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方面
具体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完善培养模式,显著提升学生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狠抓毕业生论文环节,力争获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5-10篇以及各类省部级及以上获奖成果10-15项;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及竞争能力,使毕业生就业率在校内排名提升3-5个位次。
2.教研教改方面
具体目标:强化“金课”意识,打造一批“金课”,力争获批省级及以上各种类型的优质课程3-5门;积极承担各个层次的教育研究改革项目和课程思政项目,力争获批省级及以上各种类型的教学教改项目4-6项;改善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增加辩论式、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继续建立2-3个长期稳定合作的实践育人基地或道德实践基地,聘请优秀系友担任创业创新课程实践导师;继续扶持现有的第二课堂品牌(“暑期学校”“哲学夏令营”“麓山哲学工作坊”“赛博风讲堂”等);继续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夏令营等活动。
3.科学研究方面
具体目标:按照哲学学科“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年度目标任务扎实推进科学研究;力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或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2项;承担3-5项国家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承担6-8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力争推出5-8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50篇;力争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3-5项。
4.队伍建设方面
具体目标:针对本学位授权点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改善师资条件,力争培育或引进“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四青”人才等高水平人才1-2名,培养2-3名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培养骨干人才3-4名,引进优秀博士3-4名,改革教师科研与教学能力评价机制,营造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5.学科建设方面
具体目标:进一步完善二级学科的协调发展,在巩固伦理学和科技哲学等优势学科基础之上,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基础学科方向以及美学、宗教学、逻辑学等实力相对薄弱学科方向的投入,构建起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场地、设备、图书资源等;认真落实本学科“双一流”建设及湖南省世界一流培育学科建设的各项年度任务。
6.学术交流方面
具体目标:充分发挥芙蓉学者特聘教授、青年芙蓉学者和国外兼职教授的带头作用,继续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争取与世界各国特别是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哲学研究机构建立稳定的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实现“请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互动,力争召开3至5次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推进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交流合作项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完成合作项目研究,形成互派学生交换学习的合作机制,力争选派3-5名师生进行出国交流;邀请知名学者开展学术讲座15-25场,邀请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20-30场。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一)方向设置情况
本学位授权点主要有八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具体设置若干研究方向。比如伦理学现有中西伦理思想史、伦理学原理及各部类的应用伦理学(科技伦理、教育伦理、家庭伦理、医学伦理)等方向。美学现有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外国美学、艺术美学、比较美学、审美教育、实用美学、审美文化等诸多学科方向。等等。
(二)师资队伍情况
截止到2023年年底统计,本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54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9人、讲师15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4人;拥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者40人次,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1人,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3人、主要成员3人,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4人、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青年骨干教师7人,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百人工程”入选者6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芙蓉学者1人。
2023年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如下:从北京师范大学引进晏辉教授为“潇湘学者”特聘教授;从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引进胡景谱博士,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引进李铖博士,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引进肖柯博士;黄泰轲、彭婷老师晋升副教授职称,黄泰轲入选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彭婷荣获全国高校教师创新教学大赛二等奖。
(三)科学研究情况
2023年度本学位点科研成果丰硕,主要有:
1.项目方面:2023年,王泽应立项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中华文明的内涵与价值研究”;2023年,马俊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皇王大纪’文献整理与思想研究”;2023年,王淑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人工道德能动性及其哲学论争”;2023年,向玉乔立项“湖南省阐释二十大精神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研究”;本年度还立项其它省部级项目5项。
2.专著方面:《新中国伦理学研究》,王泽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王泽应等,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中国乡村家庭伦理》,李桂梅,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出版;《传习录》(译注),肖平,岳麓书社2023年4月出版;《儒家道德话语》,刘永春,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实践行动的理由规范性研究》,《佛家道德话语》,黄泰轲,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杜威的实验观念论研究》,肖根牛,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奥古斯丁的解经学》(译注),尹哲,商务印书馆2023年3月出版;
文贤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极小能动性逻辑及其应用研究》,王淑庆,吉林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康德相容论》,胡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3.论文方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要义和样本特征》,向玉乔,《哲学动态》2023年第4期;《论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向玉乔,《道德与文明》2023年第2期;《中华伦理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机理和当代建构》,王泽应,《新华文摘》2023年第1期;《中华伦理文明新形态的内涵要义及其研究意义》,向玉乔,《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1期;《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向玉乔,《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中华文明之道德观的价值内核与德性基质》,王泽应,2023年6月12日《光明日报》理论版;《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向玉乔,2023年6月20日《人民日报》理论版;《论庄子无待逍遥的自由》,文贤庆,《中国哲学史》2023年第4期;《论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辩证法元素》,李培超,《新华文摘》2023年第7期全文转载;《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维度》,李培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5期;《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笔谈》,王泽应,《哲学分析》2023年第5期;《新中国伦理学的理论特质、历史地位和未来展望》,王泽应,《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伦理意义》,王泽应,《哲学动态》2023年第12期;《再思应用伦理学三问》,李培超,《道德与文明》2023年第5期;《对道德规范性的现象学解释》,文贤庆,《道德与文明》2023年第6期;《论家庭政策的道德价值》,李桂梅,《道德与文明》2023年第6期;《社交机器人的道德承受性地位》,王淑庆,《自然辩证法研究》,2023年9月第9期;《哈布瓦赫论历史上社会阶级对财富的道德记忆》,黄泰轲,《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2期;另外还发表其它各类C刊级别论文20多篇。
(四)平台建设情况
继续建设利用好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了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及聚焦研究方向,将基地更名为“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发挥“伦理学的传统优势”和“科学技术哲学的创新优势”的育人功能,积极开拓育人实践基地,新建实习基地3处,产生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成效。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科教融合。本年度继续持续主办的全国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暑期学校、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麓山哲学坊、景德学术论坛等在国内学术界拥有较高知名度。
三、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一)研究生党建及思政工作情况
2023年,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用力并取得显著成效:
1.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定期、系统性进行党课教育学习,涉及的主题有“习近平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宗教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等,同时组织研究生党员自学党章、党史等。通过定期的政治理论学习,哲学专业学位点的全体师生提高了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更加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好自身本职工作。
2.研究生党建及思政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学院党委分派班子成员直接联系指导学位点思政教育工作,配备专任教师党员担任研究生辅导员,分派骨干党员教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实施“三会一课”制度,促进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常态化开展。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积极防患课堂意识形态风险,严格推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实施细则》,对哲学专业的学术活动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审查,本学位点的网站、公众号、微信群等均向学校备案备查。
3.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发挥研究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根据党建工作的实际需求,及时成立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紧抓党支部“五化”建设,定期组织党员教师和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尤其是利用开学及毕业这样的关键时间节点进行思政教育。以研究生党员为核心力量和牵引力量,组织好、服务好第二课堂(例如麓山哲学坊、赛博风讲堂、景德论坛、德国哲学研讨班、“新民”读书会、“奇点”读书会、美德读书组、麓山美学社等),以满足本学位点师生学术及思想交流的需求。
(二)生源情况
2023年哲学硕士生招考,共有429人报考(去年548人),过线人数133人(去年175人),最终录取53人(和去年持平)。其中来自985高校1人(去年无),来自211高校5人(和去年持平),来自省属一本院校25人(占比47%),来自省属二本院校15人,来自省属三本院校及其它院校5人(与去年基本持平)。
除报考人数略有下降外(经过高位运行后,近两年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整体有所下降),2023年研究生招考情况整体保持稳定,录取与报名比例为12%,显示出本学位点对全国考生仍有较强吸引力。整体来看,本年度研究生招生质量较高,来自一本及以上学校人数占比近60%,所录取的同学有较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本学位点在优质课程建设共享、高水平教学团队打造、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已形成创新优势和办学特色,同时在培养全过程中多措并举,强化了质量督导。
1.构建开放共享的优质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特色课程。目前,学科内课程已实现共享选课;《伦理学原理》《人工智能伦理》等实现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三所高校(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毛新志教授领衔主讲的《科学技术哲学》、向玉乔教授领衔主讲的《西方哲学史》、王泽应教授领衔主讲的《伦理学原理》在线开放课程在智慧树上线并且实现了动态更新。
2.建设高水平研究生教学团队和教材,以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带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坚持资深教授带队、老中青结合协同授课模式。2023年,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中,本学位点成绩显著。2023年,张怀承教授领衔的“中国哲学导师团队”获评湖南省第三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2023年,向玉乔教授获评为湖南省第三届“优秀研究生导师”,并担任全国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2023年,中华伦理文明传承发展与伦理学理论创新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23年,万丹教授获评湖南省委教育工委第三批全省高校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标兵。2023年,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张怀承教授领衔),新增“湖南省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一处(由向玉乔、阳纯正领衔),新增省级人才项目2人次(文贤庆,入选2023年湖南省“芙蓉计划”“湖湘青年英才”项目及入选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批“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新增一门同时面向研究生的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西方哲学经典导读》(向玉乔教授领衔),新增一个文科实验室(“长沙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与公共政策实验室”,毛新志教授领衔),新增一门省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伦理学》(王泽应教授领衔),新增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一项(彭婷),新增两项研究生省级教改课题(黄泰轲,胡景谱)。
3.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科教融合。2023年,继续举办的第二课堂品牌活动有:全国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暑期学校、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麓山哲学坊、景德学术论坛等。继续充分发挥学科所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湖南省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基地、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湖南省伦理学会、湖南省孔子学会等平台的引领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4.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实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条例》《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组管理规定》等文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次召开研究生导师大会,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集体责任;通过集中开题、预答辩等环节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结合课程特点、学生情况、教师水平、同事评价和学院学校督导检查等情况来评价教学质量;安排资深教师参与督导,建立教师相互听课和互评机制;完善外部评价体系,将毕业生及家长自身满意度、用人单位反馈和社会评价纳入评估指标。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成效情况
本学位点积极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不断改革研究生培养举措,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
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本学位点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截止2023年,已连续举行了7届。2023年8月7-11日,本学位点继续举办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暨全国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暑期学校。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国内50所高校近13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集中交流。另有线上学员10000余人次参加学习。
本学位点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以“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为理念,主张以“地域交叉”推进“学术融合”,实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自第一届暑期学校开始,广泛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高校哲学资深专家和杰出的中青年学者组建讲师团,围绕一个主题及他们的研究专长、最新成果等集中授课,同时组织来自不同高校哲学专业研究进行学习讨论,撰写心得和论文。通过这个项目,本学位点大批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
1.本学位点拥有的面向研究生的品牌性学术训练交流平台。麓山国际道德文化论坛暨研究生暑期学校(一年一度)、麓山哲学坊(半月一次)、景德论坛(半月一次)等持续性的、品牌性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术交流和学术训练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借助景德论坛平台至少独立完成1次学术报告。
2.本学位点举办的对研究生开放的年度性学术会议。2023年,本学位点除“中华伦理文明传承发展与伦理学理论创新”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外,还举办有如下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唐凯麟伦理思想研讨会、“中华伦理文明”学术研讨会、“中华伦理文明传承发展与伦理学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传承中华文明的内涵与价值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二十三届中国价值哲学大会”。上述会议同时向研究生开放,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言。
3.本学位点邀请的旨在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大家讲座。2023年,本学位点邀请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江畅教授、武汉大学李建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等长江学者为研究生开展学术讲座,鼓励研究生向他们请教做学问的方法并撰写心得。
4.本学位点鼓励研究生积极走出去参加学术会议并认真撰写论文参与学术报告。本学位点研究生学术意识强烈。他们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学术交流并作学术报告。具体有:程钢在太原参加“202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首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青年论坛”,并报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马克思早期物化思想演进》;程钢在芜湖参加“2023《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报告《食物浪费的伦理审视——兼论中华饮食文明新形态的构建》;程钢在广州参加“202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第十八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报告《何谓Versachlichung?——基于〈资本论〉与〈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考察》;程钢在南京参加“2023年第四届中国草学会农业伦理学研究会年会暨农业伦理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的创建逻辑、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姚思雨在长沙参加“儒家的实践智慧与‘两个结合’”全国学术研讨会,报告《<俱分进化论>儒佛精神价值研究》;卢鹏在赣州参加“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报告《经学即道学即心学:论王阳明经史合一论的建立》;卢鹏在浙江参加“第四届阳明心学大会”,报告《试论阳明心学中君子的古今之辨》;冯创琪在长沙参加“儒家的实践智慧与‘两个结合’全国学术研讨会暨湖南省孔子学会2023年年会”,报告《二程“敬”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宋珂慧在“儒家的实践智慧与‘两个结合’全国学术研讨会暨湖南省孔子学会2023年年会”,报告《朱熹论为孝工夫-以<朱子语类>为中心》;曹玥在温州参加“第九届(2023)中国伦理学大会暨首届中国健康伦理大会”,报告《我国单身女性社会性冻卵问题的伦理探析》;刘星雨在长沙参加“湖南省孔子学会2023年年会”,报告《<中庸>诚明思想及其实践智慧》;陈柯豪在恩施参加“第十九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报告《情感陪伴型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问题及其反思》;张淡宜在长沙参加“儒家的实践智慧与‘两个结合’全国学术研讨会”,报告《新时代孝道文化与家庭养老互建互构》;张淡宜在温州参加“第九届中国伦理学大会”,报告《孝文化弘扬与家庭养老功能优化研究》。另外,王晓宁、郭海蓉、苗鑫雨、曾未希等20余位同学通过线上参会方式参与“2023年中国伦理学大会暨《道德与文明》创刊40周年纪念会”,并围绕自己专业和方向发表学术报告,如《新时代家庭道德教育制度化探讨》《习近平家庭道德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研究》等。以上报告展现了本学位点研究生良好的学术素养。
(六)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狠抓学位论文质量。一是关口前移,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学位论文撰写道德规范及质量方面的教育。二是修改细化一些规章制度。对哲学专业学位点以往的一些规章制度进行了重审和修订,依据哲学专业学位点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比如指导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以及对研究生论文写作进行系统方法论指导等方面的制度。三是注意发挥哲学系务会及教研室议事功能,在开会时强调学位论文质量,分发挥各教研室在专精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方面的有效作用。四是注意平时功夫,以扎实的学术训练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比如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写听讲座记录,课程考核论文撰写规范化,及时总结、梳理所学,重视参与选题、开题、预答辩、答辩等活动,在平时精细化管理中打下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基础。在本学位点专业导师共同努力下,围绕培养目标与特色,严格确保哲学硕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优良、符合学术规范、无政治方向及研究伦理问题。
(七)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2023年,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共有49人毕业,全部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且均实现了不同形式的就业。其中6人攻读博士学位,其他大部分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高等院校以及中小学校就业,就业单位如郑州市金水区教育局、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福清市教育局、空军第五工兵技术勤务大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南昌理工学院、郑州科技学院、长沙市南雅梅溪湖中学、汉寿县詹乐贫中学等,还有少数学生从事自由职业,比如从事教育咨询及电子竞技工作等。
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共有11人毕业,全部授予了哲学博士学位。就业单位有江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共怀化市委党校、湖南工商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市开福区心能美育幼儿园有限公司、长沙市公安局岳麓分局、湖南女子学院、湖南理工学院。截止23年年底,仍有2人在工作落实过程中。。
四、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2023年,本学位点充分发挥理论指导现实生活的功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探索社会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1.智库成果获部级领导批示和相关部门研阅。2023年向玉乔教授的智库报告《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伦理问题与对策》获国务院副秘书长批示,并交相关部门研阅。
2.向社会公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23年3月,王泽应教授在长沙望城雷锋故里宣讲雷锋精神。2023年10月,王泽应教授在船山故里宣讲船山思想。2023年6月,王泽应教授在在《光明日报》2023年6月12日理论版发表文章《中华文明之道德观的价值内核与德性基质》,向社会公众传播中华道德文明。
3.宣讲党的重要会议精神。2023年,王泽应教授、向玉乔教授、万丹教授在校内外多地宣讲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包括二十大、两会。
4.参与研究并发布《游戏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3:历史演变、技术革新与应用前景》。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电子游戏热,本学位点科哲方向的以张含老师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教师深入研究现实问题以及人民关切,连续多年联合厦门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系、商汤智能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发布人工智能产业游戏发展报告,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价值引领。
5.新建一批道德实践基地。2023年,本学位点与岳麓书社、新大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西瓜创想有限责任公司、小草文化有限公司等继续联合创建道德实践基地,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6.连年承担教育部思政司社会滚动调查项目。2023年,学位点继续承担教育部思政司委托项目“湖南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此社会调查每年在湖南省十三所高校中展开,每年向教育部思政司提交两份调查报告。
7.创建湖南省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2023年8月,基地联合湖南于一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企业伦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成功立项为2023年湖南省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科教融汇基地)。
8.发布《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2023)》。2023年本学位点与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联合发布《湖南乡村振兴蓝皮书(2023)。蓝皮书总结了湖南乡村振兴的新成就、新经验,分析新问题、新态势,探索新路径、新策略,为湖南乡村振兴赋能。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第一,学科布局与结构不够合理这一问题在短期内仍未显著改善。各二级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伦理学、科技哲学特色明显,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三大骨干学科实力相对薄弱。下一步改进措施:在继续突出学科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方向交融,加大对各薄弱环节的投入,构建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
第二,科研成果分布不均衡,高显示度科研成果偏少。2023年,本学位点有博导14人,硕导40人,但是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伦理学以及主要集中在某几位知名学者身上,其余学科以及导师尤其是青年导师的科研成果相对偏少,同时,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高水平刊物上的科研成果也相对偏少。下一步改进措施:随着二级学科的动态调整,强化对基础性学科、薄弱学科的投入,发展二级学科有较大发展潜质的研究方向,如人工智能道德决策、大数据伦理、生命伦理、科技伦理、家庭伦理等研究领域,提前布局新兴研究领域和方向;强化对青年教师科研的项目指导、经费支持;发挥伦理学等传统学科的优势,积极探索“有组织地科研”,推进高显示度科研成果的培育。
第三,教师队伍高水平人才偏少,教师队伍结构不太合理。教师队伍中缺乏“长江学者”等高水平师资。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位点面临骨干教师退休而青年教师又未及时成长衔接的情况。逻辑学、宗教学、美学等学位点只有2-3名教师,面临教师数量少、引进难的情况。下一步改进措施:切实落实二级单位引才主体责任,紧密围绕学科发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用好省校各种人才政策,助推青年人才成长,培育好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加快修订完善科学合理的评聘条件,改革评价机制,营造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第四,学位点发展的国际化进程比较缓慢,有待进一步加快。2023年,本学位点教师仅有3人次出国交流,学生出国交流半年及以上的也很少,同时,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的也不多,以上皆显示本学位点国际化程度有待加强。下一步改进措施:加大对学位点发展国际化事项的宣传和投入,鼓励有资质有条件的博士生及青年教师走出去,同时利用学校“潇湘学者”讲座教授政策引进一批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以推动国际化内涵式发展为目标,继续推进卓越海外伙伴计划、卓越海外人才计划、学生海外访学及深造计划、外事工作人员海外培训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