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2021年哲学学位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1日 点击: 分享: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概况与年度发展目标

(一)发展历程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点从1985年开设以来,已经有36届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目前,拥有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先后开设了伦理学(1985年)、外国哲学(199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2000年)、中国哲学(2000年)、美学(2003年)、宗教学(2003年)、科学技术哲学(2003年)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同时,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开设了伦理学(1993年)、外国哲学(200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2006年)、中国哲学(2006年)、科学技术哲学(2006年)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科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群——“语言与文化”学科群三个核心学科之一,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2000年伦理学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设立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道德文化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年取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确立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11年入选湖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成为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同时“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入选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2020年“景德学堂”获批湖南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近年来,学科综合实力排名处于全国高校第一方阵。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湖南师范大学哲学学科获评B等级。2021年GDI大学一流学科排名第19位,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哲学学科排名第23位。主办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

(二)年度建设目标

1.人才培养方面

要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硕博士研究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学理念,营造一流教学生态,健全一流教育支撑体系;加大培养力度,凝聚师资队伍,造就拔尖人才;依据国家需求,建立“综合-应用-科研”三类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研究方向交叉融合、产教研协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硕博士研究生的整体培养理念、培养机制、培养标准、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竞赛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力争获评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2-4篇以及各类省部级及以上荣誉3-5项。

2.教学教改方面

积极参与中央“马工程”教材建设;强化“金课”意识,打造一批“金课”;加强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调整、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工作;进一步加强双语课建设;积极承担各个层次的教改项目和课程思政项目;编写和出版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体系;改善教学环境,建设智慧教室;实行多人协同教学机制;建设哲学实验室,开辟哲学实践第二课堂;增加辩论式、演讲式课堂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制;建立1-2个长期稳定合作的综合育人基地,聘请优秀系友讲授创业创新课程;制定研究生创新实验计划;重点建设3-5个第二课堂品牌(“暑期学校”“哲学夏令营”“麓山哲学坊”“赛博风讲堂”等);每年定期举办暑期学校、夏令营等活动,盘活校内外优质师资,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强化协同育人效应。

3.科学研究方面

本学位点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与投入,并不断开拓、发展有较大发展潜质的研究方向,如信息哲学、医学哲学、知识产权哲学、人工智能道德决策、大数据伦理、生命伦理、科技伦理、家庭伦理等研究领域。提前布局新兴研究领域和方向,科学谋划新兴学科发展,支撑传统学科改造升级。力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或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2项;承担3-5项国家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承担4-6项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力争推出5-8部学术专著,发表学术论文40-60篇;力争能够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奖励3-5项。

4.队伍建设方面

紧密围绕学位点建设,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快修订完善科学合理的评聘条件,改革评价机制,营造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切实落实二级单位引才主体责任。稳定现有研究队伍,进一步提升学科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打造一支省内一流、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科研与教学团队。力争培育或引进“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人才1-2名;在已开设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的专业,培养2-3名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产生骨干人才3-4名,引进优秀博士2-3名。

5.学科方向建设方面

进一步优化学科建设,增强学科综合实力,力争取得逻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资格,努力实现二级学科的协调发展。在继续突出学科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方向交融,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基础学科方向及美学、宗教学、逻辑学等较薄弱学科方向的投入,构建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扎实推进学科重点建设计划,谋划和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撑学科发展,落实“双一流”建设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建设支撑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

6.学术交流方面

充分发挥“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内外兼职教授的作用,继续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力争与世界各国特别是英、美、德、法、俄、日、澳等国哲学研究机构建立稳定、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实现“请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互动,争取召开3-5次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推进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交流合作项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合作项目,形成互派学生交换学习的合作机制;邀请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15-25场,邀请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20-30场。

7.传承创新优秀文化方面

围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2-3部著作,发表6-10篇文章,开设2-3门课程,主办2-3场研讨会或交流会,举办4-6场文化讲座,以积极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8.条件建设方面

根据哲学学位点的发展需要添置一批办公设施,进一步完善本学位点的硬件与软件配置。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建设情况

(一)方向设置情况

本学位点硕士招生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美学、宗教学等七个二级学科。博士招生方向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等五个二级学科。导师的研究方向及优势科研方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宋明理学、湖湘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伦理学基础理论、应用伦理学、人工智能哲学等。

(二)师资队伍情况

本学位点现有专职教师51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1人、讲师14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3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4人;拥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者40人次,其中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专家1人,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3人、主要成员3人,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4人、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青年骨干教师6人,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专家“百人工程”入选者6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芙蓉学者1人。

2021年,在师资水平提升方面,本学位点引进了“潇湘学者”讲座教授1名(光明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李春林),并新培育出骨干人才3名,其中1名晋升教授,2名晋升副教授。

(三)科学研究情况

2021年,本学位点科研成果丰富,科研势头良好,科研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现代哲学》等CSSCI来源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了《人文素养六题》《伦理学》《伦理学原理》《太虚与欧阳竟无佛学思想对比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德福之辩》《普兰丁格对恶难题的辩护》《朱熹“克己复礼为仁”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7部著作;唐凯麟、张怀承、王泽应主编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丛书(修订版)》成功入选“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专项规划;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王泽应“王船山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郭园兰“宋代理学仁礼关系诠释及其理论价值研究”)、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近10项。张怀承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道德本体建构研究”成功结项,鉴定等级为良好;王泽应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顺利结题,鉴定等级为优秀。《伦理学研究》获评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社科类期刊“精品期刊”;唐凯麟教授的著作《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荣获第三届罗国杰伦理学教育基金优秀著作奖;王泽应教授在《船山学刊》发表的“张载诞辰1000周年纪念专栏”文章入选第三届“湖南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王泽应教授荣获2020-2021年度湖南师范大学科研标兵。

(四)平台建设情况

1.本学位点围绕立德树人这条主线,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三位一体”作为基础框架,发挥哲学基础学科在育人中的核心作用;以伦理学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双轮驱动”作为特色,发挥伦理学传统优势和科学技术哲学创新优势的育人功能,积极建设长沙县开慧村、岳麓书社、岳麓书院等育人实践基地,安排研究生分批去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产生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成效。

2.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主办的全国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暑期学校、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麓山哲学坊、景德论坛等在国内学术界拥有较高知名度;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人工智能道德决策开放创新实验基地”等继续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充分发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的引领作用,以研促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

3.积极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着力发展新增的省级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湖南师范大学“景德学堂”哲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省级研究中心(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并举办了首届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 (“前沿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和第二届全国哲学暑期夏令营。2021年12月19日,由本学位点承办的2021年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以湖南师范大学为线下主会场、长沙理工大学为线下分会场,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颖形式开展。本次论坛以“前沿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央党校、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36所高校的108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22位专家学者一起参加了5个专题共14个场次的会议。本次论坛的主题热点涵盖面广,会议举办方式新颖,与会人员地域广泛、专业丰富、思考层面深邃,充分体现了自然辩证法学术团体的包容性、反思性、创新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论坛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广大研究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优质平台。

三、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情况

(一)研究生党建及思政工作情况

本学位点围绕培养中国特色哲学专业人才这一目标,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初心,将学科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中。具体做法如下:

1.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学习。2021年,哲学学位点研究生在学校、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师生们参与的重要活动有:①庆祝建党一百周年2020-2021年度新党员宣誓暨党内“七一”评优表彰大会;②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③党支部书记“双述双评”现场述职评议大会;④“全面小康,奋斗有我”系列微党课活动;⑤赴桑植举行的“学党史、推教学、促科研、强学科”活动等。通过定期的政治理论学习,哲学学位点的全体研究生提高了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更加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推进学业。

2.压实“三全育人”主体责任。学院党委分派班子成员直接联系指导学位点思政教育工作,配备专任教师党员担任研究生辅导员,成立研究生党支部和团支部,从组织架构上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3.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本学位点认真贯彻学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实施办法》,主动接受学院实施的行政值班巡查、教学督导督查和院领导随机抽查,积极防患课堂意识形态风险。严格推行《一会一报、一事一报制度实施细则》,对哲学专业的学术活动严格执行意识形态审查。本学位点的网站、公众号、微信群等均向学校备案备查。

4.聚力基层党组织建设。紧抓党支部“五化”建设,加强本学位点教工和学生党支部建设。分派骨干党员教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实施“三会一课”制度,促进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常态化开展。定期组织党员教师和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思政教育活动。

5.探索学科思政教育改革。本学位点依托核心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价值观教育,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文化敏感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专业自信和价值自觉。精心打造思政队伍,支持本学位点导师开展第二课堂(麓山哲学坊、赛博风讲堂、景德论坛、德国哲学研讨班、“新民”读书会、“奇点”读书会、美德读书组、麓山美学社等),面向本学位点研究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凝练具有哲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方法。本学位点面向每届研究生在开学之初开设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专题培训讲座,引导学生严格遵守职业伦理。

通过以上措施,本学位点培养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代表,多名研究生荣获省级优秀毕业生、校优秀研究生及省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如王泽应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吴峰鑫的论文《王船山志论研究》、肖平副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张磊的论文《先秦道家神明观念研究》被评为2021年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20级研究生关朝撰写的论文《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性及其内在逻辑》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伦理学”全国学术研讨会研究生论坛一等奖,2020级硕士班表演的节目《这一刻,中国》在我校第六届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由于研究生综合素养良好,所以本学位点开设至今,毕业生长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二)生源情况

本学位点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兴传播媒介加强招生宣传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线下招生宣讲活动,通过暑期夏令营吸引了优秀学生参与,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不仅赢得了学员们一致好评,更促进了预选拔有志趣有潜质从事哲学研究的优秀学子进入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深造。

从哲学专业2021年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报考人数330人,国家上线109人,录取人数51人,来自985高校的录取考生为1人,来自211高校的录取考生为5人,来自省属一本高校的录取考生为19人,另有2人来自三本院校。从生源结构看,来自省属一本和二本院校的录取考生居多,占据了主要部分,超过了八成比例;录取考生来自省属一本以上高校的人数为30人,超过了哲学专业研究生录取人数的一半。整体上看,哲学专业2021年研究生招生质量较高。相较于2020年,2021年哲学专业录取研究生的学校层次有了明显提升,来自一本及以上学校人数增加,而源于二、三本高校的考生数量有所下降。

(三)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情况

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本学位点在优质课程建设共享、高水平教学团队打造、课程思政、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已形成创新优势和办学特色;在质量监督方面,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强化质量督导。

1.构建开放共享的优质课程体系,着力打造特色课程。目前,本学位点内课程已实现共享选课;《伦理学原理》《人工智能伦理》等实现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三所高校(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资源共享和学分互认;毛新志教授领衔主讲的《科学技术哲学》、向玉乔教授领衔主讲的《西方哲学史》在线开放课程在智慧树上线。

2.建设高水平研究生教学团队、教材和课程思政教改专项。专业基础课与核心课坚持资深教授带队、老中青结合协同授课模式。目前,拥有3个省级研究生教学团队(“研究生哲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伦理学与道德文化建设课程教学团队”“科学技术哲学与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团队”)和1门省级高水平教材(《伦理学》),正在开展研究的省级研究生教学教改项目5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

3.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前瞻性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主办的全国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暑期学校、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麓山哲学坊、景德学术论坛等在国内学术界拥有较高知名度;研究生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人工智能道德决策开放创新实验基地”等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充分发挥学科所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湖南省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湖南省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基地、湖南省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湖南省伦理学会、湖南省孔子学会等平台的引领作用,以研促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

4.严抓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实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加强招生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严格落实《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条例》《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组管理规定》等文件,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集体责任,将招生纪律约束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结合课程特点、学生情况、教师水平、同事评价和学院学校督导检查等情况来评价教学质量;安排资深教师参与督导,建立教师相互听课和互评机制;完善外部评价体系,毕业生反馈、学生家长和社会评价纳入评估指标。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和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的实施和成效情况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教育部为此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本学位点积极落实教育部计划,不断改革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举措,以湖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伦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等为平台,探索我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

本学位点2021年举办了主题为“伦理学理论创新与人类文明”(在线学校)的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暨全国伦理学专业研究生暑期学校,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十多位专家授课,包括姚新中、杨国荣、黄裕生等国内外哲学界知名学者,他们作客暑期学校开展线上教学,逾10000人次通过腾讯会议平台、bilibili网站等参与学习、交流。

本学位点举办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是我国哲学界规模宏大的暑期学校,每年都有几百人报名。暑期学校得到了广泛好评和我国哲学界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已经成为本学位点以协同创新机制培养拔尖人才的品牌。

(五)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情况

本学位点通过岳麓国际道德文化论坛、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麓山哲学坊、景德论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术交流和学术训练的机会,要求研究生定期参与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并要求学生借助景德论坛平台至少独立完成1次学术报告。

2021年,本学位点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姚新中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王立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中山大学张伟教授、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王露璐教授、吉林大学曲红梅教授、山东大学冯波教授等知名学者,以及山东大学李胜辉、山西大学陈敬坤、南京师范大学陶涛、中南大学谭杰、湖南大学虞法、湖南大学王计然、湖南大学花威等学界新秀,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给哲学专业研究生做了20余场学术报告,研究生平均参加线上线下学术报告10次以上。另外,补鹏挥、陈佳文、刘琳、刘磊、卢明涛、沈莹、庄梦彤等多名研究生参加了学术会议并自主展开了学术研究,公开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补鹏挥在《鹅湖月刊》发表论文《劳思光早期主体理论初探》,陈佳文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王船山的家国情怀及其精湛智慧探论》,刘琳在《齐鲁学刊》发表论文《论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道德记忆谱系》,刘磊在《伦理学研究》发表论文《论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柳柳在《伦理学研究》发表论文《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性道德观的建构》,沈莹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分析理论》,王艳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论文《习近平幸福观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等等。本学位点研究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成效明显。

(六)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

依据教育部哲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在本校专业导师共同努力下,围绕培养目标与特色,严格确保哲学硕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优良、符合学术规范、无政治方向及科研伦理问题。

在确保论文质量方面,哲学学位点具体做了以下工作:第一,重视发挥系务会的功能、作用,定期召开系务会,讨论事关哲学学位点发展的重大事项,其中多次讨论论文质量问题;第二,对哲学学位点以往的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依据哲学学位点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规章制度,比如指导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以及对研究生论文写作进行系统的方法论指导等方面的制度;第三,对照哲学学位点评估这一重要事件的具体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际提升。

通过以上举措,本学位点2021年学位论文完成质量高、学术评价好。60篇学位论文全部通过评审、评价结果优良率高,盲评价等级为优(2A)的学位论文有24篇,盲评价等级为良(1A1B)的学位论文有24篇,优良比率高达80%,比2020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获评省级优秀学位论文2篇:吴峰鑫的学位论文《王船山志论研究》、张磊的学位论文《先秦道家神明观念研究》,无任何抽检不合格或学术不端情况出现。此外,本学位点补鹏挥、陈佳文、刘琳、刘磊、柳柳、王艳等多名研究生在《伦理学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齐鲁学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余篇。

(7)学位授予及就业情况

2021年,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共有43人毕业,全部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且均实现了不同形式的就业,其中4人攻读博士学位、1人考取选调生、其他多就业于学校和各类企业;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共有5人毕业,全部授予了哲学博士学位,且均实现了不同形式的就业,其中1人攻读博士后、3人就业于学校、1人进入国有企业。

四、学位授权点社会服务情况

本学位点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坚持理论研究和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理论指导现实生活的功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探索社会现实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贡献力量,其重要特点即注重哲学智慧的开发与经世致用的有机融合。本学位点对湖南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效用:其一,为当地政府的决策提供理念指引与价值范导;其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树立价值规范,确保其健康、合理的运行方向;其三,为当地医疗体制的改革、医患关系等问题的处理提供伦理指导与支撑;其四,为解决诸多婚姻、家庭问题及建构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予以道德伦理方面的范导;其五,为提升当地居民的道德意识、人文素养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与培训。

(一)以《伦理学研究》引领学术发展。本学位点《伦理学研究》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21年刊出学术文章300余篇,累计刊发学术文章3000余篇,为人文学尤其是哲学、伦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社科类期刊“精品期刊”。

(二)智库建设成果突出。本学位点具有道德文化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院三个智库机构,多次为中央、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部门作辅导报告,多人次参与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纪委等干部道德教育读本的编写,同时积极为各级政府决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其中“道德文化研究院”为湖南省专业特色智库,并被评为“全国百强智库”且荣获A级。近年来,该智库积极完成教育部指派的湖南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任务,坚持每年对湖南省12所代表性高校的六千余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及现场座谈、访谈,每年提交教育部2份调查报告,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同时,本学科撰写并发表了近10篇智库文章,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等。王泽应教授作为湖南省智库领军人才,因其社会服务贡献突出,近年被湖南日报专访并重点报导(《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之中——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泽应》、《提振“湖南人底精神”,壮我湖湘再奋起——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王泽应》)。并且,杨君武、向玉乔教授的智库成果也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医学伦理学咨询与决策卓有成效。李伦教授长期担任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委员,为医学科学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与伦理决策等建言献策;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伦理委员会聘请毛新志教授(2019.1-2022.12)为新一届委员;湖南光琇高新生物医学伦理委员会聘请毛新志教授(2019.3-2022.3)为主任委员;湖南师范大学医学伦理委员会聘请文贤庆副教授(2019.3-2022.3)为委员。这些委员参与生物医学伦理的研究与相关伦理审查,在社会服务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奋力承担干部培训、教师培训等服务社会民生的项目。本学科点多位教师多次参加国培、省培等各级研培项目的指导与授课,比如“国培计划(2021)——师德养成教育管理者研修班(A508)”“国培计划(2021)——初中道德与法治市州级骨干教师新编教材工作坊研修班”“2021年邵东市骨干校长高端研修班”等多个项目,从而为提升国民素养、服务社会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本学科点2021年推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德福之辩》《朱熹“克己复礼”诠释研究——以理学体系建构为视角》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面向公众举办“国学大讲堂”“经典诵读”及国学研修实践等方面活动,并在桑植县建立了红色文化产业战略合作基地、红色教育研学基地。这些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在当地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良好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第一,学科布局与结构还不合理,各二级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伦理学、科技哲学特色明显,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三大骨干学科实力相对薄弱。下一步改进措施:在继续突出学科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要逐步完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方向交融,加大对各薄弱环节的投入,构建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扎实推进学科重点建设计划,谋划和加强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撑学科发展,落实“双一流”建设项目储备申报工作,不断提升学科水平,建设支撑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

第二,教师队伍高水平人才偏少。下一步改进措施:紧密围绕本学位点发展,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加快修订完善科学合理的评聘条件,改革评价机制,营造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切实落实二级单位引才主体责任。

第三,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培养模式创新不足。下一步改进措施:要继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学理念,营造一流教学生态,健全一流教育支撑体系。

第四,基础研究能力不强、优势学科较为传统、高显示度成果不足。下一步改进措施:本学位点将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与投入,并不断开拓、发展二级学科有较大发展潜质的研究方向,如信息哲学、医学哲学、知识产权哲学、人工智能道德决策、大数据伦理、生命伦理、科技伦理、家庭伦理等研究领域。提前布局新兴研究领域和方向,科学谋划新兴学科发展,促进传统学科改造升级。

第五,国际化进程比较缓慢,亟待加快。下一步改进措施:以推动国际化内涵式发展为目标,力争推进卓越海外伙伴计划、卓越海外人才计划、学生海外访学与深造计划等。

上一条:2021年政治学学位点建设年度报告

下一条:2021年社会工作建设年度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