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睿思 付铨 吴双双)为深入推进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进一步提升学生田野调查能力、培养学术眼光,8月17日,我院王欣副教授带领社会学系研究生赴汕头大学,参与为期5天的“人类学追踪调查与中国城乡社会转型”田野训练营。此次训练营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研究院联合主办,汕头大学法学院协办,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提供支持,吸引了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的70余名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共同参与。


开营伊始,汕头大学党委书记唐锐、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大鸣以及中山大学孙九霞教授等专家分别致辞,寄语青年学子在具有“现场感”的田野实践中拓宽学术视野、敞开学术胸怀、永葆求知热情,真正做到“开眼、开胸、开学”。
在理论学习阶段,学者们的讲座异彩纷呈、干货满满。浙江大学刘朝晖教授通过“枯桃村”的都市化历程,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城乡并置”的现实格局,引发学员对城乡关系与社会转型的深入思考。中山大学程瑜教授则以广东、深圳多地的安宁疗护案例为例,总结出“科研引领—标准制定—政策衍生”的社会科学实践路径,提醒青年学子始终铭记社会科学“回应社会苦难”的初心。云南民族大学田阡教授以《田野工作与民族志写作》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为例,回溯龙河流域、移民岛、“三纵三边”等追踪研究,提出“实践即课堂,田野即课堂”的教学理念,分享了建立调研台账、“一户一档”等田野技巧。南京大学周晓虹教授在闭幕讲座中,以中国社会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指出学科在“接受西方—本土锻造”的双重张力中不断前行,鼓励学生在田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位置。这些讲座不仅帮助学生们了解学界前沿议题,还促使他们意识到社会科学肩负着回应现实问题的重要使命。
在小组专题汇报环节,9个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展示。这些汇报“问题真、主题新、视角广”,如,有的小组从“物的社会生命史”切入,剖析蟳埔簪花围如何在身份与符号流变中承载文化意义;有的小组以“我在南澳岛很想你”这一标语为切口,解析旅游地形象的消费与建构逻辑;还有小组基于陈慈黉故居,探讨中西文化并置所呈现的艺术民族志。导师们在点评中指出,田野调查不仅是资料收集的过程,更是建构问题意识、拓展学术关怀的重要路径;学员们通过自我展示与相互切磋,在思想碰撞中理解到人类学社会学研究中既要“见人见物”,更要“见精神见责任”。


田野考察的每一步,都浸润着以社会文化建设为导向的课程思政价值。随着对潮商精神、华侨文化与海洋文明的深入体悟,学生们逐渐将个人学术追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结合起来。8月18日,师生走进“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在斑驳的砖瓦与精美的雕饰间,沉浸式感受潮汕侨乡文化的厚重积淀。故居既是家族兴衰的历史缩影,也是潮商“下南洋”后凭借坚韧奋斗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反哺桑梓的生动写照。参观过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潮商的奋斗与奉献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密不可分”,这种承载家国情怀的文化底蕴,正契合课程思政所倡导的价值追求。8月21日,师生一行前往南澳岛。在南澳博物馆“南澳1号”沉船展览中,学生们了解到明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与跌宕,认识到中华文明在海洋交流中展现出的开放、复兴与自我更新。透过一件件文物与史料,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在早期全球化中所蕴含的跨文化交流智慧,还联想到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在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中的价值。参观南澳总兵府的过程中,师生们进一步理解了“海防—商贸—移民”的互动逻辑,意识到文化与安全、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田野调查接近尾声,同学们在总结时深切体会到,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从来不是“象牙塔中的学问”,而是必须扎根社会实践场域,关注社区、地方乃至国家的发展需求,为社会进步提供思想支持与文化滋养。


为期5天的训练营共开展了10余场学术讲座、2次田野调查和1场专题汇报会,为我院师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学习体验。在“理论—讨论—实践”的循环中,田野调查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学生们逐渐建立起较为系统的方法论框架,培养了问题意识和学术情怀。结营仪式上,主办方为学员们颁发证书,周大鸣教授对下一次训练营提出展望,期望未来在更广阔的地域与更多样的议题中深化追踪调查,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其中,推动学术共同体的持续成长。此次训练营既是一场学术能力的锻炼之旅,也是一次价值观与社会使命感的再提升,为我院研究生未来学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审:王欣
二审:罗忠勇
三审:毛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