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湖南师范大学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背景下,依托政治学和法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立的综合研究型学术机构,成立于2017年3月。中心是高校教学研究型综合机构,由“‘一带一路’与中非合作”团队,中非现代农牧业合作团队,非洲法律与社会研究团队,中非旅游与文创合作团队,中非人文交流与语言服务团队协同组成,主要定位是作为中国中部省份非洲研究和中非合作的学术交流与智库平台,致力于非洲整体历史与国别、非洲法律与人文研究,促进湖南与非洲的合作,为湖南—非洲经贸及文化领域的合作提供智力支持与服务。
现有专兼研究人员13名,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1人,35岁以下青年学者4人。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建设,中心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是举办一系列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和和对外学术交流;
二是出版和发表了相关的学术成果。主要涉及到:1、非洲整体史研究。如多卷本非洲通史、殖民主义史非洲卷、多卷本非洲经济史;2、非洲国别研究。如列国志《马拉维》、《斯威士兰》、《莱索托》;3、中非法律合作及非洲法律文化研究。如“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双边投资条约的革新研究”、《非洲法律文化史论》等;4、非洲区域武装冲突研究。如《武装组织规范学习的动力与进程研究》、《北乌干达武装冲突及其解决策略》等。
三是开展中非交流智库研究。
自1982年与非洲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以来,湖南与非洲经贸和交流往来十分密切。2018年9月,第四届对非投资论坛在湖南举行;2019年6月,首届中非经贸博览会在湖南召开并将永久落户湖南。中心利用区位、平台优势,协同省内外研究专家就中非卫生健康、农业发展、减贫脱困、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医药开发等领域开展了系列智库研究,建言献策,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对非经贸和交往的智力支持与保障。
目前中心重点研究三个方向:
一是中非经贸博览会的机制和举措。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是中非合作论坛机制中唯一的经贸合作平台,我们将研究这一平台国家政府、国际组织、企业、金融机构、商会、科研院所等多渠道、多层次机制的建立,将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促进、投资推介、农业技术、能源电力、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及融资合作落地。
二是非洲国家投资法、环境法、贸易法及劳工法研究。
三是中非旅游及人文合作研究。中非人文交流,是中非合作论坛“八大行动”之一,同时也是深化中非经贸合作的基础。我们计划在深度研究非洲国家文化的基础上,探讨实施湘非文旅项目、打造湘非媒体合作网络、推动互设湘非文化中心、尝试学者互访的可行性。
中心负责人陈晓红教授。常务执行主任颜琳博士。
团队主要成员简介:
陈晓红, 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非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亚非学会、中国非洲史学会、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湖南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副会长。长期在高校从事国际关系和非洲问题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卷本非洲通史子课题“非洲近代经济史”、参与国家七五、八五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多卷本非洲通史、多卷本殖民主义史、多卷本世界文明史非洲文明卷的研究工作,出版专著《戴高乐与非洲的非殖民化研究》、《莱索托与斯威士兰》、《20世纪国际政治风云》,参与编写《非洲通史近代卷》《殖民主义史非洲卷》《非洲黑人文明》等著作,论文30余篇。
夏新华:湖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兼任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亚非学会、中国非洲史学会理事。荣获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一等奖;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特别奖、二等奖;全国法律硕士教学优秀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代表性著作有《法治:实践与超越——借鉴外域法律文化研究》、《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非洲法律文化史论》等;主编《外国法制史》系列教材;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目2项,教育部规划基金和最高检课题3项,以及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和省级教改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法律史学、非洲法、比较宪法与宪政文化。
刘雪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入选湖南师范大学首届“世承人才计划”。国家体育总局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研究员。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一般项目1项,主持并完成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一般项目2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1项,主持并完成湖南省教育厅课题1项,获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三),独立撰写学术专著3部,合著2部,在《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已有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详摘和论点摘编、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伦理、体育文化和公共伦理。
银红武,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获湖南科技大学英语学士学位。1999年至2002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获英语硕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获国际法学博士学位。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为美国夏威夷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先后主持完成多项校级、厅局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现代法学》、《中南大学学报》、《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与《国际经贸探索》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论文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际法学》与《投资与证券》以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或论点转摘。论文获中国法学会2014年第九届法学家论坛“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主题征文二等奖。出版专著三部(独著),参编多部教材,合译法律词典一部。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法与条约法。2019年主持“一带一路背景下中非双边投资条约的革新研究”。
刘顺峰,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法律人类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法律史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建构”,发表《法律人类学知识传统的建构——格拉克曼有关法律概念与术语本体论问题的探究》(《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从社会情境分析到扩展案例分析——格拉克曼法律人类学方法论思想研究》(《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等。
颜 琳: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外交学院,获博士学位。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非洲问题、国际安全。已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国际论坛》《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类)》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学术专著《武装组织规范学习的动力与进程研究》,译著《修复脆弱的国家——发展的新范例》《安全与国际关系》
丁峰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南省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治文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和湖南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合作出版专著《借鉴与移植:外来宪法文化与中国宪制发展》,在CSSCI等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于文龙,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助教,政治学博士。发表《非洲政党政治与政治发展》等论文,参与编著《列国志·莱索托》等著作,参与多项湖南省社科规划课题和省级教改课题。主要研究领域为非洲经济与贸易、非洲-湖南民间合作、湖南旅非人士统战工作等。
罗芳,法国留学六年,先后获得应用外语学士、对外法语硕士学位,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助教。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湖南省教育厅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和湖南省教学教改课题一项。曾多次担任省市领导会见翻译,大型国际交流活动交传,包括:长沙市委书记胡衡华会见法国网球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高云龙出席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活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王永庆会见塞内加尔共和国贸易和中小企业部部长一行,第一届中非博览会巡馆讲解等活动,同时参与了《中非经贸合作案例方案集》法文版清样校对工作。
中心学术顾问(共4人):
李广一:国际问题资深专家、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湘潭大学非洲研究所前所长,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从事非洲研究多年,著有《半世纪国际风云纵横谈》、《非洲通史》、《非洲名人传》、《非洲:走出干涸》等著作;撰有《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行将就木》、《耶路撒冷史初探》、《当代中非关系述评》、《“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的斗争》等论文;多次荣获省、部、国家级社会科学著作优秀奖与教学优秀奖,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关系学与非洲学做出突出贡献。1997年入选《世界名人录·中国卷》,1999年入选《当代中国教授大典》。
李安山:著名非洲问题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会长、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咨询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华人研究国际学报》编委、印度《INSIGHT ON AFRICA》杂志编委、加纳《LEGON HUMANITIES》杂志编委、泛非非洲社会研究所理事。2018年11月被聘为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著有《殖民主义统治与农村社会反抗——对殖民时期加纳东部省的研究》、《非洲华侨华人史》、《非洲民族主义研究》、《非洲古代王国》、A History of Overseas Chinese in Africa to 1911,British Rule and Rural Protest in Southern Ghana等多部中英文著作。曾受邀在亚、非、拉、美、欧等30多个国家举办讲座和学术报告。
舒运国: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非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兼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亚非洲》编辑委员会委员。2018年11月被聘为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长期从事非洲研究,在非洲历史、非洲人口问题、非洲经济史以及当代非洲经济发展等领域极具影响。著有《非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研究》、《失败的改革——20世纪末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结构调整评述》、《非洲史研究入门》、《20世纪非洲经济史》、《南非现代化研究》、《非洲通史》、《非洲黑人文明》、《亚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研究》等多部著作,撰有《阿拉伯人与东非奴隶贸易》、《试析非洲经济的殖民地化进程》、《外援在非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统时期泛非主义走向》、《试析早期泛非主义的特点》、《中国非洲史研究进展:1978-2008》等多篇论文,多次在《人民日报》等重要报纸上发表评论文章。
王南:人民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记者,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曾任人民日报国际部西亚非洲编辑室主任、国际部亚洲太平洋编辑室主任,现为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南亚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对非洲问题、中东问题、伊斯兰问题和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有深入研究。曾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环球时报》、《人民网》、《环球网》、《亚非纵横》(杂志)、《西亚非洲》(杂志)、《阿拉伯研究》(杂志)、《非洲研究》(杂志)、《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杂志)等媒体和学术刊物上发表国际评论百余篇、学术论文数十篇;多次受邀在东方卫视、北京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浙江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解析国际问题。
中心特约研究员:
朱伟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首席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亚非学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涉及非洲法(中非民商事纠纷的解决)、国际私法、国际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课题2项(“非洲涉外民商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和“中非经贸投资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主持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课题1项(已结题),在国内外出版社出版专著、译著多部,在Journal of African Law, Tydskrif Vir Die Suid-Afrikaanse Reg, Penant, Journal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Yearbook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Fordham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Asia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Journal,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等国外期刊以及《西亚非洲》、《国际经济法学刊》、《民商法论丛》、《诉讼法论丛》、《法制日报》、《环球时报》发表论文多篇。
贺鉴: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政学院副院长,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亚非学会、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研究领域涉及马克思主义宪法与人权理论、国际政治、国际法与比较法、中国特色统战理论;分别于1999、2003、2010年在湘潭大学获文学学士、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西南政法大学从事访学、进修、博士后工作;2005年入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8年验收考核获“优秀”等级),2013年入选湖南省社科研究百人工程学者,2014年入选国家国防教育师资库首批专家;兼任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援外培训专家,民革中央《台湾研究》特邀撰稿人,《国际安全研究》特邀审稿专家。
刘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亚非拉美史研究员,兼任中国非洲史学会理事,学科专业为非洲史,研究方向为南非史。主要科研成果:专著包括《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中《民粹主义在非洲》一章;学术论文包括《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教育制度与种族分层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世界民族》,《南非白人政府在非洲人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1948-1978)》,《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透视南非白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史学理论研究》,《白人政府干预政策与南非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西亚非洲》,《白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西亚非洲》,《南非黑白人经济一体化在和平转型中的作用》,《甘肃社会科学》,《南非种族隔离制与阿非利卡人政治经济优势地位的确立》,《世界历史》,《阿非利卡人与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西亚非洲》;学术文章包括《“十一五”期间非洲史研究状况》,《世界历史》,《中国世界历史学30年》中非洲史研究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