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发生在四十六年前,其时其人只记得大概了。
记得我们学完中共党史课程后,大概是在一个秋收时节,母院组织我们去韶山搞社会调查。在韶山调查期间,我们小组几位同学一同去登了韶峰。天清气朗,站在巍巍韶峰山顶,一览众山小。大家意气风发,感慨万千。一个月回院后,我把当时登韶峰的心情写了下来。一天下午几位同学相邀去李屏南老师处,可能是学院学报复办,李老师也由我们连队辅导员调入到报社工作。大家在与李老师交谈中,谈了韶山调查的情况,其中也讲到了登韶峰之事,趁机我将所写的文字交给李老师看了。李老师看后给我指出了一些不足之处,并建议我以此写篇散文。说句实话,我初、高中只写过记叙文和论说文,对于散文是一窍不通,于是李老师大致给我讲了散文的写作。没想到第二天,学院报社一位编辑,好像是姓张的张老师找到我,非常耐心仔细的给我讲了散文的写作,并在原稿的基础上指导我进行修改。整整一个上午才将稿件修改好,这篇散文最终在院报上刊登了。
指导学生写篇文章,对于两位老师来说,是一件极微不足道又非常普通的事,可能早已不记得有我这么一个学生和这么一桩小事了,但此事在我脑海中终身难忘。我是一名矿工子弟,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还没到八岁,父亲在矿洞工作时不幸遇难。父亲去世后,母亲将我弟妹二人送到乡下爷爷家,她一人带着我在矿山生活。母亲没有文化,每天早出晚归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照我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上对我是放任自流,我经常因为早晨没人叫醒去学校上课而迟到,晚上没人督促完成作业而缺交,于是每天第一节课迟到而罚站在教室门口,上课又因没完成家庭作业缺交而罚站在教室后面,每天在学校面对着老师们没完没了的严厉批评、甚至谩骂和被罚打扫卫生。如此恶性循环,艰难地、毫无尊严地熬到小学毕业,也由此而形成了我最初对老师的极其恶劣的印象,从此对老师是畏而远之,就是到了初、高中也是如此。但这次稿件的修改,使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得到老师的帮助,从张老师身上第一次感觉到了老师的亲切热情和平易近人,特别是张老师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他在给我传授知识的同时展示了一位老师的风采,从而使我开始对老师的印象有所改变。正是这种改变才使我后来有了进一步的去接近老师,了解老师,懂得老师,从而去尊敬老师和热爱老师,最终投身教育事业,当了老师并以最大的努力和热情去当好老师。
这就是我难以忘怀的一件事,这件事发生在其他同学身上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我来说它在打开我知识的这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我心灵的这扇窗,改变了我偏执的认识,影响了我的一生。为此,我衷心地感谢母院和老师们。
作者简介:
谭芝华,1972-1975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学院政教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供职于湖南省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