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飞艳)11月15日下午,武汉大学田文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高瑞泉教授、黑龙江大学柴文华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哲学系,作题为“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与哲学建构”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哲学系邓名瑛教授主持,哲学系四十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讲座。

田文军教授主要讲述梁启超对清代学术的总结与考察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中国哲学史作为现代学术研究的门类,作为学科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哲学由古典形态转为现代形态,这是中国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史的学术转型除了朱熹的贡献之外,梁启超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需要分田自治,由传统走向现代具有历史必然性。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对清代学术考察最为全面。

高瑞泉教授主要讲述“冯契的哲学史两种和‘智慧说’三篇”。冯契先生的哲学史两种分别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册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智慧说”包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与真善美》。冯契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具有独特性,其“智慧说”三篇与冯友兰的“贞元六书”属于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派,两者可以说是“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冯契先生认为哲学知识与哲学智慧不是一回事,从知识上升到智慧,转识成智,这是最困难的,其中需要理性的辩证综合、德性的自证、理性的直觉。哲学要干预生活,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在认识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和改变自己。哲学,是我们认识和修养自身的途径。

柴文华教授回顾了百余年来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从黄宗羲到现当代,中国哲学史的思想形式与内容经历了许多变化,如梁漱溟的生命宇宙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思想等。新世纪迎来方法论的转向,从过去“照着写”到现在“写自己”,从照着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写到现在根据我们对哲学的理解写我们想写的中国哲学史,不断彰显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按我们本身的面目去写。在众多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中,张立文所倡导的是一种和合学,其他也有以道家为主体的书写,还有突出地域特色的写法。近年郭齐勇老师主编的《中国哲学通史》是目前最为厚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未来应该会出现冯友兰先生说的“海阔天空我自飞”的多元化趋势!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与哲学建构”这一论题向教授们提出“中国哲学是否存在理论与方法的缺失”等问题,三位教授一一作出回应,并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最后,主持人邓名瑛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并对三位主讲人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一审:肖平
二审:邹啸宇
三审:向玉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