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贺颀嘉汪越)12月26日上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胡荣教授应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邀请,在景德楼中栋209智慧教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我的学术生涯与课题研究”的学术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由社会学系主任罗忠勇教授主持。

座谈伊始,胡荣教授从自身的学术生涯谈起,以亲身经历引领听众深入思考课题研究的选择与推进。他结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申报的丰富实践,提出了选题的重要性。他强调,课题研究不仅需要契合学术兴趣,更需贴合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现实关切,科学问题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往往是课题成功立项的关键。选题时,应精准而简洁,避免冗长复杂,同时以学术语言包装,使其逻辑严谨而易于被多学科领域的评审专家理解。
在分析选题设计的过程中,胡荣教授结合实际案例,剖析了近年来他在国家重大课题申报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提出选题需围绕一个具有学术挑战性的问题展开,紧扣相关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关键的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应兼具创新性与科学性,研究者在广泛检索和梳理相关文献的同时,还需结合自身研究的独特视角,明确选题的理论贡献与实际意义。按照这些方法,可以为课题申报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
胡荣教授在讲座的核心部分详细解析了课题研究论证的几个关键环节,包括研究内容、框架设计、重难点解析以及研究计划的可行性评估。他特别强调,框架设计应简明而清晰,避免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也要避免遗漏重要的逻辑环节。在此过程中,他结合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明确了方法与理论间的有机结合,展示如何以科学严谨的方式实现理论创新与问题解决的双重目标。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胡荣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重点分享了定量研究中的抽样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不同于定性研究侧重于现象描述与深度解释,定量研究在样本选择、变量测量及因果关系探索上具有更高的科学要求。借助案例分析,他向我们演示了如何利用抽样技术与多变量分析方法,系统探讨社会问题中的因果关系,并依靠严格的量化测量实现科学假设的验证。

临近座谈的尾声,胡荣教授总结了在课题申报与学术研究中需注意的若干要点,提出研究者在撰写申请书时,应注重逻辑的严密性与语言的规范性,避免使用晦涩难懂或过度修饰的表达方式,学术写作需兼顾严谨性与通俗性,既要展示研究的学术价值,也要让读者清晰理解研究的内在逻辑。
活动最后,胡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互动,耐心解答了关于课题申报与学术研究的相关问题。参会者纷纷表示,此次座谈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并重,为今后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胡荣,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教育部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社会资本、村级选举和政治信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多项,出版《社会资本与地方治理》、《定量研究方法》、《心灵、自我与社会》等多部有影响的专著、教材和译著,在CSSCI和SSCI来源期刊发社会学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在《社会学研究》发表了11篇,先后荣获教育部第四届、第五届、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一审:冯帅帅
二审:罗忠勇
三审:余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