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上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陈仁仁教授莅临我院讲学,在景德楼415会议室做了题为“帛书《易传》‘文德’论及其文明论意涵”的精彩讲座。该讲座由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研究中心、湖南省孔子学会联合主办。我院郭园兰教授主持本场讲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我院哲学系部分师生及湖南省孔子学会部分会员等积极参与了本场讲座。
陈教授在简要解题和阐明问题意识之后,首先对“文”的字源义和先秦传世文献中的“文德”概念做了专深论析,其次精详地阐述了帛书《易传》中的“文德”说,最后以此为本进一步剖析了“文明”“文化”论的深刻意蕴。他指出,“文”字的本义是纹路交错,而这种交错可以是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是一种内在状态,由此逐渐引申出了“文德”的意涵。从先秦《尚书》《诗经》《左传》《论语》及今本《易传》等传世文献来看,“文德”主要指一种以德为本的理想的、根本的治理原则或方略,起初是对统治阶层的政治要求,后来才泛化为面向所有人的一般道德概念。而在帛书《易传》中,“文德”作为“坤德”,意指柔顺的道德品质,具足这一美德者即为“文人”,其内心光明而外在和顺。由此发展出以道德为内核的“文明”观念,这种文明观强调道德文明的根本性地位。而《易传》“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经典论述,进而表明“文明”是“人文”的本质,“人文”又构成了“文化”的内核。可见,从帛书《易传》到今本《易传》,由“文德”说渐次衍生出道德本位的文明论与文化观。
陈教授基于坚实的文本依据,通过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微、丰厚、深透地阐明了帛书《易传》“文德”之义及其文明论意蕴,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文明和文化的实质、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刻反思各种文化现象、合理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大家聆听后,获益匪浅,颇受启发,思绪良多,就“文德”“斯文”的内涵、理想的文明观与残酷的历史事实之张力、不同文明之关系的处理、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与陈教授做了丰富、深入的交流。
主讲人简介:
陈仁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院长,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兼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孔子学会副会长、湖南大学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等专著5部,在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中国哲学史》等海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多项。曾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湖南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一审:肖平
二审:肖根牛
三审:文贤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