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余露)2023年5月26日晚上,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吴小安应邀在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415室做了题为“条件化,干预和影像——信念度改变的三种径路”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余露副教授主持,中南大学李熙、刘淘宁及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的王淑庆、刘大为老师等参加了此次讲座。
吴小安老师首先介绍了条件句理论的相关背景,讨论了在汉语中没有确切语法形式的两种条件句——直陈条件句和反事实条件句,并通过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两种条件句之间的区别,随后讨论了在三种不同的学科——数学中的概率论、计算机科学中的结构因果模型以及逻辑学中的可能世界框架下如何来给条件句指派概率,前两种是在获得新的信息,比如观测信息或者干预信息的情况下,一个完美的理性主体如何改变信念度的方法;后一种是关于在可能世界的框架内如何对反事实指派概率的理论,即Lewis的影像(imaging)理论。
在吴小安老师的报告中,他把前两种方法置于可能世界的框架下来理解其概率的流动变化,他指出,在概率中的条件化中,条件化A意味着所有非-A世界的概率全部分配给A-世界,而具体的分配比例由任一A-世界在所有A-世界中的占比决定;而在结构因果模型干预反事实的概率指派中,因为涉及到因果图,概率的分配变得更为细化,涉及到共有共同父变量取值的世界之间来进行概率分配,同样是把所有不包含干预值的世界分配给所有干预值的世界,分类的方式和条件化相同,也是根据任一干预世界在所有干预世界中的占比来决定分配多少比例的非干预世界概率。
在讨论上述两个分配方案后,吴小安老师讨论了第三个指派概率的方式——可能世界框架下的概率指派即影像理论,但是哲学家并没有确切提出如何来分配这些概率,只涉及最接近可能世界之间的概率转移。为了实现一种现实的可操作性,他把结构因果模型指派干预反事实的思路转接过来,用来刻画在可能世界框架下的概率指派,也参考结构因果模型的设想,松动了影像理论的一些预设,比如承认不只有唯一一个最接近现实世界的可能世界,而是有很多,可能世界的语义也发生了转变。
最后吴小安老师指出,把结构因果模型的思想拓展到可能世界之中,使得哲学理论有了一定的应用维度,比较结构因果模型有了一个优势,比如可以处理析取前件反事实,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刘易斯理论之前的一个漂亮结果P^A(B)=P(A boxright B)也不再成立。
报告结束后,在座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余露老师提到了因果概念丰富的伦理学维度;中南大学的李熙老师指出了把这个思路用来考察一种特殊类型的反事实:反省式反事实(retrospective counterfactuals) 的可能性;刘淘宁老师对用反事实来分析因果的必然合理性提出了疑虑;刘大为老师就论文中的一些技术细节提出了优化的可能;而王淑庆老师则指出,有多种信念度改变的方式,有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的可能性。线上的同学也提出了关于可能世界及因果涌现的问题,报告在热烈的讨论中结束。
吴小安,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统计系访问学者,清华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逻辑学联合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相关研究。
一审:邹啸宇
二审:肖根牛
三审:文贤庆